你是否也曾對Google Analytics 4(GA4)報表中那短短的「使用者停留時間」而發愁?明明投入大量心血創作內容、設計版面和優化標題,但是訪客就如同過路的影子,點進來就匆匆離開?
事實上,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並不在於「網站沒有流量」,而是「網站無法留住人」。
什麼是使用者停留時間?它會影響網站SEO排名嗎?
使用者停留時間(Time on Page / Engagement Time),在GA4中被稱為「平均參與時間」,是指使用者從進入頁面到離開頁面的時間長短。它反映了使用者對內容的興趣程度與互動深度,是衡量網站內容價值與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指標。
許多人認為「停留時間越長,Google越喜歡,排名就越好」。但事實是,Google官方從未將「停留時間」列為直接排名因素;前Google搜索工程師Gary Illyes亦多次公開澄清,Google無法精確追蹤使用者在第三方網站的停留時間,尤其在行動裝置上更難取得可靠數據。
但話說回來,停留時間仍然是搜索引擎觀察「使用者滿意度」的重要線索。當訪客長時間停留、瀏覽多個段落、甚至點選內部連結,這些行為都會被視為「高參與度訊號」(Engagement Signals),間接提升頁面在 Google 眼中的「內容權威度」與「相關性」。反之,如果使用者點進後立刻跳出,那便是警訊:內容未能滿足他們的搜索意圖。
換句話說,停留時間雖非直接排名因子,卻是SEO優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使用者體驗指標之一。
使用者停留時間怎樣才算是合格?答案是:沒有標準答案
一個健康的網站停留時間標準應該是動態的,以下是幾種常見內容型別的參考基準:
| 內容類型 | 理想停留時間 | 分析重點 |
| Blog/教學類文章
|
3min至7min
|
如果停留時間低於2分鐘,這可能是內容結構混亂、缺乏吸引力等問題所致
|
| 新聞時事 / 快訊頁面
|
1min至2min
|
用戶通常會在很短時間內抓住內容重心
|
| FAQ / 聯絡我們頁面
|
30s至60s
|
停留短反而代表頁面設計清晰且資訊易找
|
| 電商產品頁 | 1min至3min | 若停留時間過短,可能是描述不足所致;而過長則可能資訊過載 |
Inspirr Creation提醒,平時大家在進行SEO數據分析時,除了觀察平均停留時間的變化,更重要是比較「同型別頁面間」的差異,並找出那些「高流量、低停留」的關鍵頁面進行優化,效果會更為顯著。
哪些SEO優化策略能有效提升使用者停留時間?
一旦你找到了需要優化的頁面,就可以開始動工了。記住,我們的目標不是「拖延」使用者時間,而是提供足夠價值,讓他們「自願」留下來。以下是四個經過實測、能有效提升使用者停留意願的策略:
內容質量優化:構建價值沉澱型內容
● 結構化內容呈現
透過模組化佈局(例如採用卡片式設計)有效劃分內容區塊,並結合目錄錨點與返回頂部按鈕的設計,引導使用者進行深度閱讀。同時,運用H標籤清晰區分資訊層級,將重點內容透過加粗方式予以高亮,使關鍵資訊一目瞭然。在資訊密度方面,將每屏內容控制在約300字左右,確保閱讀體驗舒適。此外,每屏均設定一個「認知重新整理點」,如引入實際案例或具體數據,以持續激發使用者的閱讀興趣與思考。
● 多媒體內容融合
遵循3:7內容比例原則,頁面中嵌入HTML5自適應播放器,確保影片載入時間控制在3秒以內,並採用SVG向量圖形實現圖表的高畫質顯示。案例數據顯示,含影片頁面的使用者平均停留時長達到純文字頁面的2.6倍。此外,透過適時加入測驗、計算器及可過濾內容等互動工具,有效促進使用者參與,提升整體瀏覽體驗。
● 內容更新策略
統計數據、案例及參考數據需定期更新,以維持內容的新鮮度與時效性。建議建立內容日曆,至少每季度對關鍵頁面進行全面審查。同時,結合行業動態及時釋出相關資訊,持續吸引使用者回訪。
技術效能優化:提升載入速度與移動端體驗
● 頁面載入速度優化
透過採用WebP影象格式並搭配懶載入技術,實現了超過30%的壓縮比。同時,影片載入引入漸進式渲染技術,有效提升了視覺體驗,使頁面停留時長增加了44%。此外,透過移除冗餘的CSS/JS程式碼並啟用Gzip壓縮,配合覆蓋全球的CDN進行加速,將核心區域的TTFB成功控制在200毫秒以內。
● 移動端深度適配
在核心層面配置了viewport meta標籤,以實現頁面的動態縮放與渲染控制。在互動體驗上,確保所有可點選按鈕區域不小於44px,有效避免操作誤觸;同時,透過精簡表單欄位與預設智能選項,最大限度減少使用者的手動輸入負擔。
使用者互動設計:增強參與感與沉浸感
● 智能內鏈系統
在正文的相關段落中,自然嵌入基於LSI關鍵詞的多樣化錨文字內鏈,避免關鍵詞堆砌,符合語義相關性原則。同時,在文末設定「你可能還喜歡」或「相關推薦」模組,並使用描述性錨文字(如「10個提升SEO的技巧」),以替代模糊的引導語,增強使用者理解與點選意願。
● 社交化功能元件
整合評論區與問答模組,鼓勵使用者參與內容互動,提升頁面活躍度。同時提供一鍵分享功能,支援使用者將內容快速擴散至社交平臺,有效擴大傳播範圍與內容影響力。
● 個性化推薦機制
基於使用者瀏覽歷史與興趣偏好,動態推送相關主題內容,實現「千人千面」的個性化內容分發機制。該策略有助於增強使用者黏性,提升頁面停留時長與回訪率。
數據分析驅動:持續優化使用者體驗
● 使用者行為監測與分析
藉助Hotjar等行為分析工具,可精準識別使用者的視覺焦點與互動熱區,為頁面佈局的優化提供數據依據。同時,透過監測內容的到達率與閱讀完成度,持續評估並調整資訊架構。例如,若數據顯示使用者平均僅滾動至頁面60%深度即離開,則需針對性提升後半部分的內容質量或增設互動環節,以增強使用者繼續瀏覽的意願。
● A/B測試與內容形式驗證
系統開展A/B測試,驗證不同標題設計與CTA按鈕位置對使用者停留時長的影響。同時,透過對比圖文、影片及純文字等多種內容形式的留存數據,識別效果最佳的內容呈現方式,為內容策略提供實證支援。
● 閉環反饋與持續優化
建立常態化使用者反饋收集機制,基於使用者意見針對性解決使用痛點。同時,密切關注搜索引擎控制檯中的錯誤報告與優化建議,及時處理404連結及重複內容等問題,形成「監測-分析-優化」的完整閉環。
總之,提升使用者停留時間,不是為了數據好看,而是為了讓使用者真正從你的內容中獲得價值。當他們發現你的網站能解決問題、提供娛樂或啟發思考,自然會停留更久,甚至成為回頭客。SEO優化的本質,是「使用者中心主義」——從結構到多媒體,從搜索意圖到技術體驗,每一個細節都應圍繞「如何讓使用者更滿意」而展開。
.png)





















